二战爆发,亚洲、欧洲和北非战火纷飞,著名战役多在东亚、东南亚、欧洲和北非等地展开。相较之下,众多阿拉伯国家在二战中的存在感似乎微乎其微,仿佛他们并未涉足这场战争。甚至对于二战时期这些阿拉伯国家是否参战,都鲜有人知。
【沙特阿拉伯:保持中立打酱油】
早年,海湾地区是英国殖民势力的天下。随着美国的崛起,二十世纪初,美国势力也开始悄悄渗透此地。与此同时,德国通过与奥斯曼土耳其的紧密合作,也曾试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然而,历史的巨轮不可逆转,一战战败后的德国与奥斯曼土耳其逐渐撤离了这片阿拉伯半岛的土地,随着阿拉伯起义的浪潮汹涌而来,他们最终离开了这里。
二战期间,沙特周边如伊拉克、叙利亚等国,大多时间处于英国和法国等盟友的掌控之中。北非的埃及曾一度受到德军和意大利军队的威胁,但在1943年后,盟军反攻北非,消除了沙特面临的战争风险。至于伊朗,虽曾亲近德国,但在英军和苏联的入侵后,被英美两国牢牢稳定住。因此,在英美势力的庇护下,沙特得以远离欧洲战场,大部分时间免受战争侵扰。
二战期间,沙特基本上保持了中立立场,与英美等传统友好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直到1945年3月1日,随着同盟国胜利在望,沙特口头加入同盟国阵营。尽管沙特并未派出人员参战,但他们仍然获得了战胜国的称号。
【伊拉克:亲德与盟军战斗】
战后开罗会议,搅动中东局势的英国策略性决策,催生了一个新国家——伊拉克。其意图在于在阿拉伯土地上维持多个国家的共存状态,让这些新生的阿拉伯国家彼此牵制、相互对立,从而阻止阿拉伯世界的统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谢里夫领导的阿拉伯民族起义风起云涌。战后,其子阿卜杜拉和费萨尔在英国的庇护下,分别执掌了约旦和伊拉克的王权。
二战爆发后,德国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令英国在欧洲的压力增大,导致其无法顾及中东地区的稳定。这让德国趁虚而入,凭借其影响力挑起了阿拉伯各国反抗英国势力的决心。在这样的背景下,伊拉克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两个相互对立的阵营。一边是支持德国的盖拉尼派,另一边则是亲英美的努里塞伊德派。
盖拉尼与英美势力的较量一直紧绷着局势的弦。终于在1941年4月1日,盖拉尼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成功驱逐了英美势力。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对此表示认可。英国因本土兵力紧张,无法立即调动,于是从印度调派了两个旅的军队前往伊拉克支援。这些部队士兵绝大部分是印度籍,但军官均来自英国,总兵力约三千人左右。同时,英国还派遣了八十架战机进行空中支援。
伊拉克当时虽有四万大军,八十架飞机,但战斗力薄弱,面对英军毫无胜算。为了增强伊拉克的防御能力,德军不仅派遣军事顾问进行指导,还派出少量战斗机支援伊拉克对抗英军。
尽管德军努力派遣本土部队参战,但战局依然呈现一面倒的倾向。在与苏联的斯大林格勒鏖战中,德军无暇南顾高加索地区至伊拉克的战线。至1942年5月底,英国军队几乎消灭了伊拉克的抵抗力量,彻底击败了以盖拉尼为首的亲德政府,并将一批德国军事顾问擒获。盖拉尼则被迫流亡至伊朗。
小说化的重述:1943年初,英国军队成功击败伊拉克的亲德政府,避免了德国势力染指中东石油资源的危险。伊拉克重回英国的控制之下,随即正式加入同盟国阵营,向纳粹德国宣战。尽管伊拉克并未派出大量士兵参战,但其举动为二战胜利的天平增添了重要筹码。
【伊朗:先亲德后倒向盟军】
二战前,伊朗与德国关系紧密,积极清除国内英国势力,并联合德国对抗英国。同时,伊朗大量引进德国人员和资本,双方贸易繁荣,德国的出口份额在1939年甚至一度占据48%的比重。
二战爆发后,伊朗宣布保持中立立场。德军虽在欧洲占据优势,但对中东地区的伊朗难以提供实质性军事支持。相较之下,英国在印度驻扎大量军队,若与英国发生冲突,英国可轻易从印度出兵威胁伊朗。然而,伊朗与德国经济联系紧密,贸然断绝联系将对伊朗造成巨大影响,因此两国仍在经济上保持隐秘联系。
战争爆发后,英国对德国的贸易封锁使得伊朗无法通过海路与德国进行交易。面对这一困境,伊朗只得利用与苏联和德国的关系,尝试通过北面陆地进行贸易往来。然而,苏德战争的爆发,让伊朗人苦心孤诣的中立暗中和德国贸易的计划瞬间破灭。
当时德军风头正盛,似乎即将迅速翻越高加索山。伊朗开始暗自揣测,认为德军可能在短短数月内击败苏联、占据巴库,随后涉足伊朗。英国察觉了伊朗的动摇,提出将其境内的德国人驱逐出境的会谈。然而,伊朗考虑到贸然行动可能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于是婉拒了这一提议。
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斯大林迫切要求与英国合作,针对伊朗境内德国人所带来的威胁采取必要措施。我们要求伊朗必须驱逐境内所有的德国人,否则将面临我们的经济制裁。虽然经济制裁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其效果需要时间显现。考虑到当前伊朗粮食丰收的情况,以及苏联正在忙于应对紧张的战事,一年后我们是否还有能力从背后对伊朗施加压力尚不确定。因此,英国人提出了一个更为直接和紧迫的方案——考虑武装介入,以确保局势得到有效控制。
巴列维上台后,彻底改变了原有的政策方向,开始向美国靠拢。这一转变不仅打开了援苏的交通线路,更在二战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可以说,这一事件是二战局势发生重要变化的节点之一。
【埃及:在同盟国和轴心国之间摇摆不定】
在动荡的二战前夕,英国于1939年9月向德国宣战。这迫使埃及与德国中断外交关系。随后的日子,局势愈演愈烈。在1940年6月意大利卷入二战之际,英国向埃及国王施压,要求其驱逐在埃及的意大利人。然而,这一要求遭到了埃及首相阿里·马雪尔的断然拒绝。同时,法鲁克一世国王在幕后仍与意大利保持微妙的联系。埃及内部一些亲轴心国的分子也秘密与意大利会谈,并得到了德国和意大利对驱逐英国势力的支持。
英国人也察觉到了埃及的动向,随即采取行动,逮捕了首相阿里·马雪尔,并任命亲英派人物桑·撒布里为新任首相。同时,英国要求埃及保持中立,并承诺若埃及本土受到攻击,英国将采取军事行动。那么为何埃及未选择直接宣战?因为英国预见一旦埃及参战,可能会导致一场大战之后的阿拉伯地区的局势再生波折。届时,武装起来的埃及亦可能危及英国的权益与地位,产生难以控制的局面。因此,英国并不希望埃及直接对轴心国宣战。英国此举背后是对地区稳定的考量和对潜在风险的防范。
英国有着更宏大的蓝图。在《英埃同盟条约》之下,埃及被设定为盟军的战地大本营,肩负起战争的种种责任,需供应各类战争物资。然而,在战斗胜利后,埃及却无法分享荣耀与利益。英国人精明的算计让人不禁感慨,他们只愿让埃及付出努力,却不愿让其享受战后的荣光,何其不公。
在动荡的1940年9月,意大利军队冲破埃及西线的英国防线,局势紧张。埃及按协议应参战,但宫廷集团仍对轴心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对战事态度犹豫不决。在这种夹缝中生存的桑·撒布里遭遇内外交困,不幸离世。其后,侯赛因·西里接手局面,但他采取观望态度,始终在参战与中立之间徘徊。
在春天柔和的气息中,隆美尔带领德军,挥师北非。他们的攻势如同狂风骤雨,连续击败英军,直指亚历山大港。这一战况让英军震惊,同时也引发了他们对埃及宫廷势力与轴心国勾当的担忧。当时,埃及的局势暗流涌动,民众担心宫廷集团与轴心国联手,支持华夫脱党上台。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因为法鲁克一世国王面临的形势似乎对轴心国有利。面对英国要求华夫脱党组阁的提议,他选择了拒绝。然而,这也引发了后来的二月事件。虽然华夫脱党最终获得了政权,但他们依赖英国势力,甘心成为外国势力的傀儡。这种依赖让华夫脱党失去了民心。不仅如此,他们还滥发纸币,导致通胀肆虐,使得埃及民众的生活雪上加霜。
在1944年秋季,随着北非战场的失利,德军逐渐走向衰败。这使得埃及地区的危机全面解除,英国人不再依赖华夫脱党来支持对德战争。终于,在同年十月,华夫脱党被强制下台。紧接着,新上任的艾默德·马雪尔开始唯英国马首是瞻。他坚决表示与英国真诚合作,并履行埃及的义务。然而,命运却在他宣誓效忠之后发生了转折。在1945年2月24日,他被亲德分子暗杀。紧接着,他的战友努克拉希接替他的位置,宣布正式与轴心国宣战。然而,战争的末期已经到来,一切似乎已无法挽回。
在二战的漩涡中,埃及处境尴尬。她梦想着依靠轴心国的力量扫除英国的势力影响,却不可避免地受制于英国的政治干预。因此,她在明面上与盟军并肩,暗地里却与轴心国保持着微妙的联系。这种暧昧的态度让埃及政坛如同翻涌的波涛,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
【土耳其:骑墙派,左右逢源】
曾经的土耳其,满怀信心地投身于一战之中,却不料身为战败国的身份使得大片领土黯然失落。然而,经过土耳其国父凯末尔的不懈努力,国家的力量逐渐得以恢复。二战时期,尽管凯末尔已经离世,但土耳其并未因此而失去方向。他们汲取了一战的教训,谨慎地选择了中立立场,不愿再次重蹈覆辙卷入战火。于是,整个二战期间,土耳其一直徘徊在战争的边缘,谨慎观望,成为了典型的骑墙派国家。
尽管土耳其秉持中立立场,但其地理位置的战略重要性,使得盟军与轴心国纷纷向其示好,欲拉其入伙。于是,土耳其巧妙地利用其中立地位,成功获得了德国与英国的支持。他们谁给的利益更多,谁就在土耳其心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他们既不得罪任何一方,又能与双方做生意,巧妙地维持了自己的中立地位。
在二战期间,即大约公元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四年间,盟军在地中海区域的攻势遭遇阻碍。尽管土耳其与德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保持稳定,但在这一时期,苏联势力的伸展逐渐侵入巴尔干半岛,促使土耳其明显感知到苏联的扩张野心。面对这种压力,为了维护自身的独立地位,土耳其开始积极寻求与英美的更多合作。加之轴心国势力并未直接威胁其本土安全,土耳其开始准备公开改变立场。
在轴心国局势败落之际,土耳其巧妙决策参战。随着战争的进展,双方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也逐渐显现。特别是苏联的崛起,让土耳其意识到必须采取行动以维护自身利益。因此,土耳其决定公开参战,不仅是为了以战胜国的身份结束战争,更是为了参与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利用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土耳其开始接触美国,寻求庇护和合作。最终,在二战结束之际,土耳其成功地在国际舞台上立足,维护了国家的独立性。
【其他国家】
在二战期间,叙利亚和黎巴嫩虽属法国的势力范围,但并非其核心区域。法国在忙于自由法国与维希法国的纷争时,无暇顾及这一地区。因此,黎巴嫩和叙利亚在战火纷飞中几乎未受影响,默默无闻。特别是叙利亚,在战争激烈的1943年,更是悄然成立了新政府,仿佛置身战事之外。
约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这些地区,都曾落入英国手中成为其殖民地。这些地方在某种程度上助力了英国解决物资补给问题,并在北非战场上为英国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约旦地区,这片土地上提供的石油支援可以说是最无私的,而英国也是将其视为最忠诚的盟友。尽管二战后这些地区的石油开发面积逐渐扩大,但对于英国而言,这种资源的贡献仍是微不足道的。这些地区虽有助英国应对战时挑战,但其真正对英国的资源储备做出的贡献其实并不显著。
在二战时期,中东地区并非主要战场,但石油资源的诱惑让这片区域变得炙手可热。轴心国也曾计划在周边集结,这使得中东众多国家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二战的影响。尽管许多国家在战争中并未直接参战,但真正能够置身事外的国家寥寥无几。因此,各国不得不选择依靠某个势力,不同的选择直接影响了他们战后的走向和命运。
